雄安新区历经7年建设,已从蓝图变为现实。中国中化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,央企纷纷入驻;中关村科技园吸引140多家企业,形成上下游联动创新生态;"雄才十六条"政策吸引1.4万人才落户,实现"7天长高一层"的建设速度。这座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城,正成为产城融合的创新高地。

白洋淀畔,一座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正在崛起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,雄安新区历经7年建设,已从设计蓝图变为生动现实,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标杆。
建设速度刷新认知 央企总部集群初现规模
中国中化大厦以7天"长高"一层的惊人速度拔地而起,这座150米高的"金芦苇"造型建筑即将完成内部精装。与其比邻而立的中国华能总部同样轮廓初显,中国星网已全面迁驻,中国矿产总部和4所高校加快建设。数据显示,2023年新区吸引央企二三级子公司104家,各类分支机构超300家,形成了要素汇聚的"强磁场"。这种建设速度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,更彰显了国家战略的强大推动力。
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产业协作实现"上下楼"联动
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开园仅一年多,就聚集了1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。智慧康养与生物检测、元宇宙技术的跨界合作,正是园区产业协同的生动写照。"上下游就在上下楼"的创新模式,让企业间合作变得像"一杯咖啡的工夫"般简单。这种产业生态的培育,远比硬件建设更有价值,它预示着雄安正在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创新体系。
人才政策释放引力 "雄才卡"吸引1.4万精英
新区推出的"雄才十六条"政策极具吸引力:顶尖科学家最高可获得5000万科研经费,应届毕业生5年内每月享受生活补贴。目前已有1.4万人办理"雄才卡",包括院士团队和高层次创业人才。90后清华博士柳兴的经历颇具代表性,他不仅获得"特岗特薪"支持,更看重这里的科研环境和生活保障。这种人才与城市的"双向奔赴",正是雄安持久活力的源泉。
从芦苇荡到未来之城,雄安新区用7年时间完成了惊人蜕变。这里不仅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使命,更肩负着探索中国城市化新路径的重任。随着建设进入新阶段,一座妙不可言、心向往之的现代化新城正加速呈现。